孙宁:提升翻译水平 功夫在诗外
近日,青年翻译孙宁出现在河南大学百年大礼堂内,引起了许多师生的强烈关注。原来,孙宁被邀请担任第20届“21世纪杯”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的评委,笑容腼腆的他一出现便引起了会场的骚动。这位80后“帅哥”曾随着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,是习大大和奥巴马“庄园会晤”和“瀛台夜话”的贴身翻译,国人英语新偶像,而这次评委席中的他潇洒从容,悠然自若,与河大学子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悟。
昔日的冠军,今日的评委
“当年拿了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其实是个偶然,”孙宁十分谦逊,“那是十三年前的第七届比赛,当时大赛的体制和现在不一样,某个学校前一年成绩好,第二年的选手可以获得直接晋级决赛的资格。当时多亏了优秀的师兄师姐们,我才可以顺利进入决赛。”聊及今年的选手时,孙宁不由自主地谈起了当年的自己,“我觉得我们那一届的选手,包括我个人,都有点shy(害羞)。现在的大学生和我们那个时候不一样,这些年轻人非常愿意展现自己。当然,他们的英语水平也比我们当时高出不少。”
“男神”孙宁分享了他学英语的经历,“其实就是扎扎实实地学语法、音标,我有时候会花半天时间在小花园里反复念单一个词,苦读那是经常性的。”看着台上风采奕奕的选手,孙宁说,“要做一个很好的演讲者,其实是要做一个与公众沟通的人”。
虽然离自己夺冠已有13年之久,但孙宁仍会尽可能地关注每年的赛事。“一旦你参加过这个比赛,就会觉得永远是它的一部分,所以后来很多选手以各种身份回到这个舞台,或者做主持,或者做评委,或者是观众。对于参加过比赛的人来说,这都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。”
在问及他对这届选手最满意的地方时,孙宁说是选手们的幽默,“除了自信,让我十分高兴的是他们都特别幽默。我觉得在这样一个舞台的聚光灯下,他们能这么幽默,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。”
翻译靠实践,功夫在诗外
“做翻译虽然辛苦,但是真的收获了很多,近距离接触领导,直接感受他们为国为民殚精竭虑的谋划和付出,会比普通人有更多的触动。”在拉非访问期间,玉树发生大地震,胡锦涛主席临时缩短日程,取消计划,亲自打电话说,“在这样危急的时刻,我需要和我的人民在一起”;2012年11月15号,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上,习主席有一篇讲话:“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,期盼有更好的教育、更稳定的工作、更满意的收入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、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、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、更优美的环境,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、工作得更好、生活得更好”。孙宁说,“亲耳听到领导说那些话,是很让人感动的,这也激励自己尽最大努力将中文翻译成同样令人感动的英文。”
“翻译工作可以学到很多,自身的素质也能得到快速提升。”孙宁说自己最先接触的是外交部原部长杨洁篪,杨部长是翻译出身,给他做翻译很有压力。有一次会面,一位他国代表礼貌地提出“request”(请求),孙宁翻译的时候也直接用了“request”,杨部长就指出这个单词表示下级对上级的请求,别人用是礼貌,我们也用就是不尊重了。“无论准备得多充分,翻译总会有遗憾。需要下更大功夫,有时候准备一个多月,为的就是会面的那十几分钟。”
作为一名优秀的翻译,孙宁强调,除了语言以外,一个人的知识面、知识结构、逻辑思维能力都非常重要。平时的翻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,不仅仅是传统政治外交的内容,可能与体育有关,可能是去农场,或者是去听音乐会。“平时我会有意识地搜集各行各业的资料,接到任务时也会‘临时抱佛脚’”,孙宁分享了自己的心得,“做口译,提前做家庭作业很重要,要严谨、踏实。”
“水上”优雅天鹅,“水下”艰难努力
谈到翻译,孙宁说自己当年没想过要当翻译,因为大学参加“21世纪杯”并拿到了冠军,引起了外交部的关注,所以有了进入外交部翻译室的机会。起初还曾有过一番思想斗争,但后来的选择让他至今都不曾后悔。
作为高级翻译,孙宁说自己需要时刻陪同在领导的身边,随时待命。有时活动安排得特别紧,甚至一整天不敢喝一口水,吃一口饭,因为必须随时做好翻译的准备,如果吃东西的时候领导讲话了,需要翻译,吞也不是,咽也不是。“水也很少喝,怕上厕所耽误工作”,孙宁戏称他比同事有优势,因为是左撇子,可以右手记录,左手吃饭。
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的外交外事翻译在孙宁眼里就像水面上的天鹅,人们看到的是水面以上它很优雅的一面,但实际在水面下,它的两只爪子一直在辛苦地游泳。他有他的纠结,他有他背后付出的努力,只不过那些不为人所知罢了。
为了督促学习,让大家始终保持良好的业务水平,翻译室每年都会组织两次考试,7、8月的期中考试和12、1月的期末考试。“大家都是同一张卷子,副处长也要考试”,提起考试,孙宁说自己考试的时候还是会紧张,“考官都是很厉害的前辈,你在‘水下的扑腾他都看得出来’”。